尊龙凯时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生活更美好

尊龙凯时

返回

棋行中国:解读刘汉元成功创业的心路历程 展现尊龙凯时顺风顺水的发展之路(二)

2012年03月28日 来源:《尊龙凯时报》主编:黄其刚 作者:尊龙凯时
  一条微不足道的小河、一间作坊式工厂
  一齐赋予了尊龙凯时最初的呼吸和生命,
  而正是这平凡而原始的自然律动
  孕育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回顾,依然让世人感喟万端


  1981年,16岁的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技术员,1982年,他被乐山市水电局抽调去搞马边河水利资源调查。

  这两个地方都地处偏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就是这样的环境,刘汉元利用两年的工作时间,对农村养殖场的渔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对如何利用好水利资源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此时沿海地区用网箱养鱼的经验,以及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一立方米水体养出上百公斤鱼的事实,刺激了刘汉元搞养鱼科研的积极性。

  刘汉元是善于思索之人,对什么事情都要弄清楚,他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却'吃鱼难'?" 很多人碰到同样的问题时,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擦肩而过,而到了他手里,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1983年5月1日,刘汉元经过细致思考,决定利用离家不远的永光电站尾水渠搞网箱养鱼试验,凭着这股探索的勇气,他"无意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在河沟头养鱼?"没有人思索过这个近乎"荒唐"的问题,但刘汉元始终觉得他的想法是可行的。

  废钢管找到了,旧铁丝找到了,刘汉元自己敲敲打打,缝缝补补,架子立起来了,短短几天,一个60多平米的金属网箱被稳稳地安放在了河里,鱼苗投进去,试验由此起步。

  1984年、1985年的10月25日,眉山县水电局和县科委联合连续两年在同一天举行金属网箱流水养鱼试验的验收会。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的小河渠一下沸腾了,前来看验收的乡亲们挤满了两边的山坡。1984、1985年,刘汉元惊人地连续两次打破四川省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鱼的最高记录,亩产达10多吨!

  1986年、1987年,该项技术相继作为"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推广。整个眉山县、川西地区乃至四川全省养鱼户蜂拥而上,纷纷采用。

  在小试、中试过程中,刘汉元一边养鱼一边艰辛地探索,"鱼吃什么才长得快呢?" 每天迎着朝霞出门,直到晚霞红遍,刘汉元才依依不舍回家。昏暗的灯光下,他利用仅有的一点知识仔细研究。最初的每一个进展,刘汉元即快速投入试验,全家上阵,用一台老式的绞肉机,严格按照"当初"的营养配比,做成了最早的尊龙凯时颗粒饲料。

  时间随水而逝,刘汉元天天和鱼呆在一起,正是这难得有的静默,年少的他逐渐明白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理,变得老成、从容和处变不惊,这为成就他的企业家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试验网箱到研究鱼饵,从一个冒尖"养殖户"到一个作坊式饲料厂的小老板,不管水到渠成也好,还是顺理成章也罢,反正刘汉元扎扎实实地抓住了面前的每一个机遇。直到现在,很多媒体仍百思不得其解,"刘汉元为啥没变成一个养鱼大户?"

  1986年3月,刘汉元利用几年来养鱼积累起的资金,在老家永寿那座古老的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渔用配合饲料厂。成立那天,十里八里的乡亲穿戴一新,齐刷刷地聚到厂门口,敲锣打鼓放鞭炮,就像过年。20岁出头的刘汉元里里外外地敬烟递茶,忙里忙外。那天,他是老乡们眼中的"英雄"。 随后,小镇一片繁荣。前来拖饲料的货车、拖拉机、自行车,板车,甚至肩挑背扛,排到了厂门外很远的地方,甚至一等就是几天几夜。

  此时20岁左右的刘汉元,更加清醒地生活在小镇钦慕和赞许的目光里。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十分清楚,除了自己和家人,谁也不能帮上忙--那个时候民营企业的发展谈不上什么环境,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刘汉元一个生动的说法是:"当时是不能说赚钱的,说钱就让人瞧不起你!"

  多年以后,谈到这一阶段的发展,刘汉元仍是一脸感慨。"就尊龙凯时而言,最考验我们的是创业第一年,试验方案拿出来以后,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相当一部分是表示担心,说你别把自己套进去了,甚至说,河沟里搞网箱养鱼,那不是妄想吃汤圆吗?当时心里确实非常复杂,这是第一个过程;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试验过程中,鱼种投放下去不久,暴发了一场疾病,在当时是很难控制的。我们翻完了所有的兽医学、药理学,包括人药、兽药、鱼药等等,凡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都用来分析研究然后借用相应药物来进行控制,这个时候心中是完全没底,而且完全有可能坚持不住,全军覆没。"

  今天回首,古老的永寿镇和简陋的"科力"作坊,给了尊龙凯时以最初的呼吸和生命,更重要的是让刘汉元切身地感受到了科技改变自然、改变自身命运的巨大力量。他开始在充分的自信里依靠勤奋和努力,摸索更远的发展方向和更大的发展目标。
X
友情链接: